无障碍辅助浏览工具条
栏目列表
部门文件
沈阳市财政局等8部门关于印发财政支持乡村全面振兴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
信息来源:市财政局 发布时间:2025-03-11

沈财农〔2025〕103号


各涉农区、县(市)政府,市直各相关部门:

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将《财政支持乡村全面振兴若干政策措施》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沈阳市财政局

                                                                   沈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沈阳市农业农村局

                                                                    沈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沈阳市自然资源局

                                                                        沈阳市商务局

                                                                        沈阳市水务局

                                                                      沈阳市城乡建设局

                                                                       2025311


(此件公开发布)


财政支持乡村全面振兴若干政策措施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和省市工作部署,聚焦“两持续、四着力”,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结合沈阳实际,制定财政支持政策措施如下。

一、持续支持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

(一)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

各级财政安排资金1.1亿元。创建重点作物绿色高产高效示范县,大豆、玉米示范县每个补助400万元,水稻示范县每个补助300万元。实施粮油规模种植主体单产提升项目,单一主体同一作物享受奖补不超过30万元;开展玉米单产提升工程,支持公益性、关键薄弱环节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购置。支持优质品种大豆生产,按照亩均70元标准建设优质大豆示范区,对承担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的主体给予补助。〔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财政局等,各区县(市)政府;以下均需各区县(市)政府落实,不再列出〕

(二)扶持畜牧业稳定发展

各级财政安排资金0.6亿元。加快生猪品种改良,对生猪主产县生猪养殖场(户)每头能繁母猪补贴不超过80元。落实粮改饲支持政策,根据当年实际收贮量对规模化草食家畜养殖场等主体给予补助。积极培育奶业新型经营主体,按照固定资产投资额50%给予补助,单个主体最高不超过20万元。支持生猪产能调控,落实生猪调出大县奖励政策。(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财政局等)

(三)支持耕地建设与利用

各级财政安排资金17.7亿元。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等资金,支持高标准农田新建和改造提升,亩均投入分别不低于2400元、2200元;支持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每亩新增投入不超过5000元。开展耕地质量监测,省级监测点升级改造每个补助1.3万元,市级监测点运维每个补助5000元。实施黑土地保护性耕作作业,按秸秆覆盖程度,分三档给予每亩不高于35元、50元、90元补助,高标准应用基地每亩补助200元。实施深松作业,对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农机作业者亩均补助不超过25元。支持耕地轮作休耕,对项目实施主体给予补助。(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财政局等)

(四)加快水利建设与发展

各级财政安排资金5.7亿元。支持东北黑土区侵蚀沟治理、河道综合治理、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节水改造、水土流失治理、重点涝区系统治理、山洪沟防洪治理等重点水利工程项目。巩固辽河等重点河流滩地生态封育成果,按每亩每年600元给予补助。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等移民项目,落实大中型水库移民扶持政策,对纳入扶持范围的移民每人每年补助600元。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支持农村饮水工程维修养护,加快推进替代水源配套工程。强化基层水管员队伍建设,按每人每年1万元标准给予补助。(责任单位:市水务局、财政局等)

(五)推动农业科技创新

各级财政安排资金2.6亿元。促进种业振兴,对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种业新品种选育和扩繁、种子种苗生产基地建设、优质农作物品种推广等给予支持。健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支持农业技术推广和试验示范。强化农业装备支撑,落实农机购置与应用和农机报废更新补贴政策,购置、更新补贴原则上不超过上年同档次产品市场销售均价的30%,报废补贴每台原则上不超过2万元。实施重点技术攻关,开展“揭榜挂帅”行动,对发榜企业按照项目技术交易额50%、最高不超过300万元标准给予补助。支持黑土地保护科技创新,对符合实施条件的项目单位,每个补助50万元。推动种业科技创新,对符合条件的种业创新团队开展技术攻关,给予不超过50万元补助。(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科技局、财政局等)

(六)强化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各级财政安排资金1.5亿元。强化动物疫病防控,实施强制免疫、无害化处理补助政策;支持病死染疫动物扑杀,染疫猪每头补助不超过1200元,染疫奶牛、羊每头(只)分别补助6000元、500元;按照每人每年1万元标准保障村级动物防疫员待遇。健全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网络,支持玉米螟、水稻二化螟等病虫害防控,落实农业自然灾害防灾救灾补助政策。加强森林草原防灭火,县、区每人每月分别按照1100元、1300元标准保障生态护林员待遇。支持自动气象站升级改造、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等气象服务体系建设。(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局、气象局、财政局等)

(七)健全粮食生产支持和协调机制

各级财政安排资金19.7亿元。落实农业保险政策,全面实施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稳定生猪、肉牛、奶牛、肉羊等养殖业保险。稳定农民种粮收入预期,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玉米大豆和稻谷生产者补贴政策。统筹使用产粮大县奖励资金,支持粮油生产流通领域产业发展和危仓老库维修改造等。实施市级储备粮年度轮换,按粮食每年每吨100元、大豆油每年每吨240元给予保管费补贴;按玉米、小麦每年每吨100元,稻谷、大豆油每年每吨200元给予轮换费用及价差补贴;对据实结算的贷款利息及财产保险等给予费用补贴。(责任单位:市委金融办,市农业农村局、发展改革委、财政局等)

(八)支持设施农业提档升级

各级财政安排资金0.9亿元。支持节能宜机标准化设施建设,对新建规模化标准温室、冷棚小区每亩最高补助3万元、0.5万元。对原址重建达到新建标准的老旧温室,每亩补助2万元;新购置应用智能化、数字化设备的,按投资额30%给予补助,单套设备最高1万元。对周年生产、智能调控的连栋温室等高端生产设施,按照固定资产投资额20%给予补助,单个项目最高500万元。对温室小区水电路改造,按照投资额50%给予基础设施补助,最高10万元。(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财政局等)

(九)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各级财政安排资金0.8亿元。加大水产品供应,对引进繁育水产优势品种,按引进种鱼、后备种鱼和繁育苗种费用的30%给予补助;争取成品油价格调整对渔业补助资金,支持渔业增殖放流、渔业高质量发展等。做好“菜篮子”生产保供,对评定为优良级、达标级的市级生产保供基地,每个分别奖励10万元、5万元。强化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支持食品和食用农产品抽检监测,开展兽药、饲料、畜产品药物残留检测。(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场监管局、财政局等)

二、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十)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

各级财政安排资金2.3亿元。市本级安排资金不低于上年水平,康平县安排资金不低于1000万元,辽中区、新民市、法库县安排资金各不低于500万元。加强特色产业帮扶、资产收益及“五小产业”项目建设,支持小额信贷贴息、生产经营和劳动技能培训、公益岗位补助、少数民族乡村发展、欠发达国有农场巩固提升发展等。落实中央及省、市扶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政策,每个项目村补助100万元,推动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0万元。(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农业农村局、民族宗教局、财政局等)

(十一)建立低收入人口、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

各级财政安排资金6.7亿元。支持教育帮扶,对各级各类学校困难学生进行补助。支持困难群体社会保障,对城乡低保、城乡特困人员救助、孤儿养育每人每月分别补助821元、1269元和2462元;对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建档立卡人口个人缴费部分给予全额补助。实施分段医疗救助政策,开展对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孤儿、脱贫人口、低保边缘家庭成员的门诊特慢病救助和住院救助。支持残疾人帮扶,对辽中、新民、法库、康平4个地区建档立卡脱贫残疾人(含防返贫监测对象)进行巩固扶持,每人每年1500元。(责任单位:市教育局、民政局、医保局、农业农村局、残联、财政局等)

三、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

(十二)扶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

各级财政安排资金1.7亿元。持续探索创新农业产业化项目“拨改投”机制。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对获评省级特色农业县,给予不超过300万元一次性资金奖励。创建农产品知名品牌,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获得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证书(不含续展),每个分别奖励1.5万元、3万元;打造“沈阳臻品”区域公共品牌,实施“溯源中国·沈阳农业品牌赋能行动”。推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对大豆、粳稻等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按照不超过项目总投资额25%给予补助;对获批的农业产业强镇给予1000万元补助。(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国资委、财政局等)

(十三)完善农村现代商业流通网络

各级财政安排资金0.1亿元。加快农村快递物流业发展,对地产农产品年度寄递增量部分给予不超过每件1元的补贴。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建设沈阳农产品采购平台,开展农产品招商及参展办展活动,促进农村消费。支持补齐县域商业基础设施短板,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改善优化县域消费渠道,增强农村产品上行动能,提高县域生活服务供给质量。(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邮政管理局、供销社、商务局、财政局等)

(十四)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各级财政安排资金0.5亿元。强化县域地区资金支持,对县域经济考评排名第一、第二的地区分别奖励1000万元、800万元。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对考核排名全省前五名、连续保持前10名、较上一年进位10个名次以上、连续两年累计进位15个名次以上的县域开发区,给予1000万元一次性资金奖励。强化重大项目招商引资,对县域开发区引进项目竣工投产后且达到协议约定条件的地区(发电项目除外),按照实际投资额达到10亿元、20亿元、30亿元,分别给予1000万元、2000万元、3000万元一次性资金补贴;对引进超过30亿元的重大产业项目,采取“一事一议”方式,给予招商引资政策支持。(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商务局、财政局等)

(十五)强化联农带农机制建设

各级财政安排资金0.7亿元。对建立联农带农机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新建、在建、改(扩)建和技术改造项目新增先进加工设备,按照设备投资总额30%给予最高500万元补助;对农产品加工企业流动资金贷款、固定资产投资贷款,给予不超过2年的贴息,贴息率不超过同期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按10%给予一次性补助,单个项目最高500万元。(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财政局等)

(十六)促进农民富裕增收

各级财政安排资金0.1亿元。激励村“两委”干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分档对村集体经济经营收益首次达到30万元、50万元、100万元的行政村,分别给予2万元、4万元、6万元一次性奖励;对年满60周岁后正常离任的村党组织书记,且离任当年村集体经济经营收益达到30万元、50万元、100万元的,其离任生活补助标准每月分别增加200元、300元、600元。落实创业贷款担保政策,对返乡创业农民工、农村自主创业农民等10类群体申请个人创业担保贷款给予贴息支持,贷款额度不超过30万元,期限不超过3年。加大劳务品牌建设力度,对新认定的市级劳务品牌给予5万元的一次性奖补。(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财政局等)

四、着力推进乡村建设

(十七)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

各级财政安排资金6.8亿元。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支持“一事一议”村内道路及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等。增强农村住房综合抗灾能力,按照户均不低于15元标准,实施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支持“四好农村路”,市级对农村公路建设和维修改造工程给予每公里10万元补助,对农村公路维修养护给予适当补贴。整合乡村振兴衔接资金、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支持农村供水工程建设。支持农村危房改造,按照C级、D级两个档次,每户分别补助0.8万元、5.5万元。(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应急管理局、交通运输局、水务局、房产局、财政局等)

(十八)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各级财政安排资金0.9亿元。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建设。落实人口生育政策,对夫妻双方共同依法生育三个子女的本地户籍家庭,三孩每月发放500元育儿补贴至孩子3周岁;对已纳入计划生育特别扶助制度的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开展“两节”慰问,每人每年300元。保障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和教师待遇,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给予乘坐校车或住宿伙食补助;对农村非公办教师发放养老补助;对纳入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的高校毕业生,实行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做好中小学普惠性课后服务经费保障。(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委、教育局、财政局等)

(十九)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

各级财政安排资金2亿元。持续推进“三美”建设,支持幸福宜居村建设,对“五好两宜”和美乡村每村补助200万元。支持农村改厕建设,对四区县(市)和苏家屯区农村户用厕所建设、运维,分别按最高每座4350元、每户220元给予补助。加强村庄环境等公共设施管护,按照每村7万元标准安排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资金。提高农村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能力,支持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维护,对动力型一级A和二级每吨最高分别补助1.6元、0.8元。对获评农村环境净化整治的乡镇(街道),“达标”和首次确定为“基本达标”的分别给予10万元、3万元奖励。(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生态环境局、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财政局等)

(二十)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

各级财政安排资金2.8亿元。加强农业生产废弃物处理,对以畜禽粪便为原料生产的有机肥,按生产量给予补助,每吨不超过50元;对投资引进畜禽粪污处理生产设施设备的养殖场,给予投资额15%以内、最高100万元补助;推广应用加厚高强度地膜,建设加厚高强度地膜示范区,每亩补助30元;对普通农膜和加厚高强度地膜回收主体,折纯后每公斤分别补助1.8元、2元;对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主体按每吨4500元给予处置补助。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全力打好沈阳地区科尔沁沙地歼灭战。落实退耕还林政策,每亩补助400元。支持六区防护林建设,旱田、水田每亩分别补助600元、900元。加大秸秆综合利用力度,对重点县给予支持。(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局、财政局等)

五、着力健全乡村治理体系

(二十一)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各级财政安排资金2.1亿元。保障村干部待遇,按照村均不低于18万元标准,落实村干部基本报酬、村办公经费等,为村干部缴纳养老、医疗保险;将年满60周岁、任职满9年及以上的正常离任正职村干部生活补助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年2880元、3840元。支持农村网格化管理,对农村网格员每人每年补贴2400元。支持村党组织建设,按每村2万元标准,保障党建工作经费。保障村级为民服务代办点经费,对四区县(市)按每村2500元标准给予补助。按照每人每月不低于600元标准,落实农村残疾人工作专职委员待遇。提高基层干部津补贴,支持基层组织运转。安排乡镇分流人员转移支付资金,保障基层稳定。(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残联、财政局等)

(二十二)建设文明幸福乡村

各级财政安排资金0.2亿元。实施农村电影公益放映工程,按照每场次200元标准给予补助。协同发展县城城乡基础文化设施和公共文化服务,推进“三馆一站”免费开放、广播电视节目无线信号覆盖村村通、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文物看护及抢修等基本文化设施建设,持续完善艺术惠民演出、“沈水之阳我心向往”群众文化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利用等公共文化服务。拓展农村文体活动,因地制宜支持建设村史室(馆、墙),推进文明村镇创建,建设文明幸福乡村。加快农家书屋建设,为农家书屋配备图书每个补助不超过1000元。推进“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对四区县(市)村(社区)聘请法律顾问的,给予政策支持。(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司法局、文化旅游广电局、文明办、财政局等)

六、着力完善要素保障

(二十三)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

各级财政安排资金0.6亿元。推动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再延长三十年试点,做好农村资产确权登记工作。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对符合条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项目建设贷款,按照不超过同期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给予贴息;对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开展的生产设施及乡村建设、产品认证及新业态发展等项目,按照不超过项目投资总额50%给予补助,不超过20万元。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对脱贫地区按照不超过服务价格40%给予补助,其余地区按照不超过服务价格30%给予补助。落实担保费补贴政策,鼓励融资担保机构为“三农”等融资主体提供担保服务。(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局、工业和信息化局、财政局等)

(二十四)创新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

各级财政安排资金61.8亿元。加强对涉农区县(市)倾斜支持力度,落实农村税费改革补助、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奖励等政策。分档落实乡镇财政管理评价奖补。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全力争取上级资金支持。落实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有关规定,按11%比例计提资金支持乡村振兴。提前下达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12亿元,分级落实保障责任,支持四区县(市)兜牢“三保”底线。鼓励区县(市)按照新增政府债券政策支持方向,积极谋划储备债券项目,充分发挥债券资金“撬动”作用。支持区县(市)充分利用国家一揽子化债政策,积极争取债券资金置换存量隐性债务,有效化解债务风险。推广“园区集合贷”,助力小微企业和“三农”主体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发展改革委、财政局等)

(二十五)扶持乡村人才队伍建设

各级财政安排资金0.3亿元。加快推进新时代人才强市,对农业名家、农业管理服务人才、农业产业人才分别给予不超过10万元、8万元、5万元一次性奖励。支持农村科技特派团,每个给予10万元工作经费补助。支持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对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高校毕业生到县域地区企业就业的,分别给予每月500元、800元、1200元、2500元生活补贴,最长不超过36个月;对高校毕业生到县域地区企业就业的,每人给予2000元一次性专项安家费。(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科技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财政局等)

七、加强组织领导

(二十六)压实工作责任

构建职责清晰、各负其责的乡村振兴责任体系,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承担牵头抓总责任,市委农办强化统筹协调和日常跟踪调度,夯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政治责任。市直相关部门围绕各自工作任务,做好项目推进、要素保障和监督指导,落细落实具体工作举措,抓紧推进政策兑现和项目实施,确保财政各项扶持政策及早取得成效。各涉农地区要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作为第一责任人,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要问题亲自过问,重点环节亲自协调,重要任务亲自督办,确保财政支持乡村全面振兴政策措施落地见效。(责任单位:市委农办,市直相关部门等)

(二十七)加强督办落实

建立形成闭环落实机制,加强部门间协同联动,推进政策间衔接,汇聚工作合力。市委农办等部门加强“四不两直”督促检查,重点问题挂牌督办,不折不扣落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目标任务。市财政局强化乡村全面振兴资金保障能力,加强财政资金监管,组织预算绩效管理,确保资金落实到位。市纪委监委、市审计局加强重点任务、关键领域政策落实的纪律检查监督和资金审计监督,严肃财经纪律。各涉农地区政府、市直相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做好财政支持乡村全面振兴政策措施落实、项目实施和资金使用等跟踪问效,更好地发挥资金使用效益。(责任单位:市委农办、市纪委监委机关,市审计局、财政局、市直相关部门等)

本政策措施自印发之日起执行,有效期至2025年12月31日,由市财政局会同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解释,未尽事宜按照项目主管部门另行下发的项目实施细则执行。


文件链接:政策解读:沈阳市财政局等8部门关于印发财政支持乡村全面振兴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

文件链接:图解:沈阳市财政局等8部门关于印发财政支持乡村全面振兴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